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20-03-31
浏览次数:

校属有关单位: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13〕86号)及《江西省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赣府厅字〔2016〕8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我校研究生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智力优势,深入对接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广大研究生、学科团队、科研骨干等各级各类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实践、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助力打造精准脱贫“江西样板”,巩固脱贫成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为确保我省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任务目标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围绕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目标任务,结合学校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实际,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凸显特色,重点将学科建设与推动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扶贫扶智紧密结合、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创新开展学科脱贫、教育脱贫、产业脱贫、智力脱贫等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成果,着力拓展校地、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新路径、技术推广新模式、研究生培养新载体,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合力攻坚,服务全局。在遵循研究生教育特点基础上,结合学校定点扶贫、科技下乡、科技小院等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等综合优势,拓展扶贫内容与形式,形成校内师生联动、校地紧密合作、校企优势互补、扶贫成效倍增的合力攻坚格局,更好地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和互助发展。

(二)坚持精准施策,打造特色。按照“区分类型、分类施策、彰显特色”的思路,找准研究生教育在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具体路径,充分发挥全校各培养单位学科特色、人才专长,协同性、个性化开展工作。根据贫困地区之所需、学校之所能,实现“个对个、点对点、实打实”地精准调配、精准施策,形成学校研究生教育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服务品牌。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结合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创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协同平台,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强化思想引领,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在科技下乡、扶贫扶智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学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影响力和贡献力。

四、主要措施

(一)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收官之战

1.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结合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篇布局,积极引导调整优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规模,加强面向乡村基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重点培育和支持服务贫困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促进研究生教育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2.建立分类分层帮扶机制。结合我校科技扶贫工作,实施“一院一品”“一事一策”项目化管理。结合研究生差异化培养要求,因地制宜将扶贫工作与学科发展、研究生分类培养相融合,实现帮扶工作的“精深化”“精细化”“精品化”,打造具有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

3.加大学科联盟支撑力度。结合我省高校校际学科联盟建设,围绕脱贫攻坚学科专业需求,发挥好学校生态学学科联盟牵头单位的作用,以及学科优势与研究生培养特色,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校校结对、学科结对帮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现高校间学科联合发展、抱团发展、集聚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4.强化研究生知农爱农教育。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党团组织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依托主题党团日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研竞赛活动等,鼓励研究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推广、政策宣讲、调研实践、支教服务等活动,培养研究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

5.探索“三农”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研究生“教育培养+脱贫攻坚”协同模式,依托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联盟等平台,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将研究生教育培养延伸到田间地头,以“科研+扶贫+实践+育人”形式助力人才培养和脱贫攻坚,培养知农爱农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6.实施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对接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高层次人才需求,落实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提升工程,推动专硕研究生培养进“科技小院”、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及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等专项计划,定向定点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7.构建贫困生全面帮扶机制。建立生活、学业、就业“三位一体”帮扶机制:生活上加大资助力度,通过“三助一辅”支持贫困生在岗锻炼;学业上给予更多关心,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毕业时优先推荐工作单位,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全方位、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研究生实际困难。

(三)搭建协同帮扶平台,助力产业升级发展

8.加强扶贫创新智库建设。支持新农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三农”智库平台建设,鼓励学科团队、专业团队、科研团队、广大研究生等,围绕贫困地区重点问题和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建言献策,为贫困地区政策咨询、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产业升级、规划编制、法律服务等提供智力支持。

9.深化校地校企帮扶合作。加强与贫困地区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建设,支持学院学科与贫困地区政府、当地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深化合作,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学校江西绿色农业产业联盟的作用,大力扶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10.强化科技平台帮扶实效。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教授服务团/工作站”“农家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团”等科技帮扶平台建设,落实“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技服务精神,发扬“教授到村、学生住村、技术留村”科技扶贫模式,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四)拓展教育帮扶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11.主动服务公共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业教育等学科专业优势,通过政策宣讲、科普服务,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形成遵纪守法意识;帮助贫困地区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当地政府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12.积极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积极动员党团组织、志愿服务营队、社会调研小组等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关爱服务行动、文艺下乡活动、乡土文化传承行动等系列活动,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帮助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倡导现代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13.加强基层就业创业引导。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积极引导鼓励研究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重点提高留省就业率、提高基层就业率,努力构建研究生留省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各培养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研究生工作领导具体抓,学科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共同抓的工作机制;注重统筹协调,结合脱贫攻坚、巩固成效的目标任务,形成“一院一品”“一事一策”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和长效机制,助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

(二)加大支持力度。各培养单位适当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帮助研究生导师、科研骨干、研究生进村入企开展工作,保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正常开展;重视参与脱贫攻坚考核结果的应用,对表现优异、成效显著的师生及其团队予以表彰奖励,在评优评先中对相关研究生适度倾斜。

(三)创新攻坚模式。研究生教育助力脱贫收官之战应在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智力优势上下功夫,依托优势学科专业精准对接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求,主动创新扶贫机制、拓展扶贫内容、拓宽扶贫路径,制定科学、具体、可行、高效的帮扶计划方案,凝心聚力敢于碰硬,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提质增速。

(四)形成工作合力。研究生教育助力精准脱贫工作要纳入校定点帮扶、科技下乡、科技小院等整体部署,与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社会调研实践服活动等工作有机结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联动,人才培养与精准帮扶结合,实现合作共赢。

(五)强化宣传引领。各培养单位要注重相关工作总结交流,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效,互相汲取好思路、好方法、好举措;扎实开展研究生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总结典型案例、树立先进典型,讲好真实故事、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



江西农业大学

                                 2020年3月30日